全世界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金庸的武俠小說幾乎每個人都讀過。尤其是《射雕英雄傳》,可謂是膾炙人口、人盡皆知。但是,幾十年來,因為外文譯本寥寥,外國人一直無法和華人一起充分領略金庸武俠小說的魅力。據(jù)報道,《射雕英雄傳》的首部英譯本將于明年面世。
英譯版《射雕》由英國出版社Maclehose Press出版,分12卷發(fā)布,明年2月22日先發(fā)售第1卷《英雄誕生》。這是《射雕》首次被正式翻譯成英文出版。英文版推介文字稱之為“一部中國版《權力游戲》”,并稱作者金庸是世界上最暢銷的作者之一,其作品在全球銷量超過1億冊,其中還不包括數(shù)量龐大的盜版書籍。
第一卷的譯者、來自瑞典的郝玉青說,她對中國文學的興趣始于2006年在牛津大學攻讀當代中國研究碩士期間。在翻譯《射雕》之前,她曾與諸多知名中國作家有過合作,包括余華、遲子建等。2012年,她開始著手翻譯《射雕》。起初只是翻譯了一些片段,她用這些試譯的內(nèi)容與她所準備的關于金庸的材料,幫助一家英國的版權代理商向出版社推介這本書。正式翻譯期間,郝玉青大部分時候住在杭州,在她看來,那是“回到古老的臨安”。
目前,金庸小說的完整英譯本僅三部,分別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推出的《雪山飛狐》英文平裝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鹿鼎記》和《書劍恩仇錄》英文精裝版。相較于金庸小說在華人圈內(nèi)的“閱讀神話”,其英譯本的數(shù)量顯得單薄,這也是中國文學譯入譯出失衡的一個縮影。通常認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武俠小說在英語世界的接受度比不上東亞文化圈,“俠”、“江湖”、“武功”等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象是英譯的難點。這一次,西方的譯者和讀者會如何理解《武穆遺書》《九陰真經(jīng)》和“降龍十八掌”、“一陽指”等,令人充滿期待。
2005年,郝玉青第一次來到中國,很快就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興趣,回英國后便入學牛津攻讀當代中國研究碩士。她曾多年從事中文圖書版權經(jīng)紀工作,金庸是她一直想引介到西方的作家。金庸的小說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在中國掀起流行,讀者們很容易沉浸在他的小說中。雖然對西方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有些陌生的地方,但本身就很會說故事的金庸小說反而讓這些陌生的文化變成一種新鮮感。
對于金庸小說在英語世界的接受度,郝玉青和她的合作伙伴比較樂觀。她認為,“俠”文化與西方文學傳統(tǒng)其實有聯(lián)結,而且好故事沒有國界,甚至,陌生感能帶來新鮮感。她還透露,英國出版社已經(jīng)買下“射雕三部曲”中其他兩部《神雕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的版權。
由于《射雕》英譯本還未正式出版,郝玉青沒有透露具體的譯法。不過她說,大家都以為最難的部分是翻譯那些武功招式的名稱,但對她而言,“最困難的部分是如何讓這些武功招數(shù)‘打’得流暢?!?/p>